第04:文化
上一版3   4下一版  
 
标题导航
2023年01月13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  下一期
3 上一篇   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亭江镇“依姆扁肉”:华侨心中的家乡味

  本报记者 江超云 文/图

  亭江镇亭头村的“依姆扁肉”店铺,因其皮滑爽,馅香鲜脆口而得名。不过30平方米大小的店面在几代人手中经营了将近五十年,“这家是我们亭江镇侨胞的家乡味道。”爱吃“依姆扁肉”家扁肉的侨胞郭后满说道。

  店铺现今掌门人是依姆的女儿林清和女婿江勇。他们在2000年时接手了店铺,谈及接手的理由,林清讲得直白:“我们家几十年来就在卖扁肉,我就是想在保持原有口味的基础上做好这碗扁肉。”

  2022年,依姆扁肉制作技艺入选马尾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扁肉,以其形态扁平得名,与馄饨、云吞、抄手相似,但胜在皮薄、清甜,与拌面合称为沙县“情侣套餐”。

  虽然店铺小,容纳的客人不过三两桌,除了堂食,常有客人将制作好的生扁肉打包带走。

  如此受人青睐的扁肉,到底有何特别之处?“依姆扁肉”家扁肉的皮、馅的做法、用料均颇有讲究。

  先看皮。他们能够将面皮碾压得薄如纸,这不仅是一项技术活,更是一个力气活。制作扁肉皮需要先调合高精小麦面粉,用手揉成面团,再反复擀制面团直至成型,碾制皮后切成正方形小块备用。由于他们的面皮是纯手工制作,从和面到成皮,至少耗费六七小时,因此,他们俩夫妻早上五六点钟就要开始忙碌。

  再看馅料的加工。馅料选用新鲜的猪后腿肉去皮骨及肥肉,切成块,用刀剁成肉泥。细软又有嚼劲,用食客林女士的话说:“不会特别烂,颗粒感还是有的,但又不硬,口感就是刚刚好。”

  林清制作扁肉时,宛如入定,只见她目光专注,两只手快速配合,她用小竹片刀刮出小肉丸,放置在面皮中间,面皮一和,两边一捏,一个状如飞燕的扁肉就制作而成。

  把包好的扁肉在煮沸的清水里一捞,浇上当天早晨熬好的筒骨高汤。碗里躺着若干带着“燕尾裙”的扁肉,加入适量酱油、味精提鲜,再撒上葱花点缀,一碗满溢着清甜香的扁肉就完成了。跟着父亲在这吃了十几年扁肉的林女士,来到店里总是点上一大碗,“吃惯这边的口味了,就觉得好吃,很薄很好入口。”扁肉入口,薄如蝉翼的扁食皮入口即化,紧接着咬下一口扁肉馅,口感爽脆,猪肉的鲜香充满整个口腔。

  依姆扁肉几十年如一日的品质保证,使得他们的制作技艺已获得认可,风味是否发生变化,答案就在食客的选择中。

  旅居国外三十余年的侨胞郭后满每次回到马尾,必到亭江依姆扁肉店报到:“我从小吃到大,味道一直都没有变。在国外打拼时,最想念的就是这一口扁肉,吃上一口,才感觉回家了。”

3 上一篇   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   第01版:一版要闻
   第02版:综合
   第03版:副刊
   第04版:文化
马尾原创戏曲唱响央视舞台
船政:讲好工业遗产“活化石”背后的故事
亭江镇“依姆扁肉”:华侨心中的家乡味
俭简过年亦欢颜
船政与鼓山涌泉寺的殊缘
海峡时报文化04亭江镇“依姆扁肉”:华侨心中的家乡味 2023-01-13 2 2023年01月13日 星期五